昨天,美联储公布7月议息会议内容,如期加息75个基点,基本在市场预期内。
众所周知,美联储加息是因为急于拉低当前的通胀水平,美国6月份CPI飙升至9.1%,为1981年1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场始于美国的通胀膨胀,已经辐射到多个国家,以欧美为首的主要经济体几乎全部沦陷。
据统计,通胀率超10%的欧元区国家共9个:爱沙尼亚(22%)、立陶宛(20.5%)、拉脱维亚(19%)、斯洛伐克(12.5%)、希腊(12%)、斯洛文尼亚(10.8%)、卢森堡(10.3%)、比利时(10.5%)、西班牙(10%)。能源价格上涨则是导致通货膨胀率创纪录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素有全球经济“金丝雀”之称的韩国,如今也拉响衰退警报。今年4月以来,作为出口大国,韩国已经连续3个月出现贸易逆差,实属罕见。
但由于国内通胀高企,韩国不得不顶着逆差强力加息。7月13日,韩国央行决定将基准利率上调至2.25%,这是韩国首次加息50个基点。
一般来说,加息会让一个国家的贸易逆差继续恶化。但,韩国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当前,通胀高企正在成为各大主要经济体的共同画像。
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面临严重通货膨胀时刻,中国6月CPI同比上涨只有2.5%。
在这股通胀浪潮中,中国凭什么控制住物价指数,避免陷入通胀危机之中?
通胀的本质,是货币超发。过去的几十年,是世界各大经济体债务危机累加的几十年。世界各大经济体不断地放水刺激经济,印了太多钱!
为什么可以无限制印钞?只因货币体系没有锚,印钱太方便。
以前美元和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就和粮食、石油锚定了。一个是人类食物,一个是工业食物,这两样产能一直在提升,美元也就越印越多,尤其在2020年疫情期间更是开闸大放水。
酝酿数年后,通胀似乎正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方式在美国扎根。但过去十多年美国印钞机都快冒烟了,为何直到近几年才出现严重通胀?
在过去几十年,各个国家CPI没有暴涨的原因主要是结构性通胀,比如美国钱都流入股市了,日本的钱流到债市,中国的钱则是流入楼市和基建领域。
但2020年初疫情以来,美国推出空前财政刺激政策,对象是居民个人,从带薪休假到资金补助,对消费端进行刺激,成了这一轮通胀的直接原因。
可疫情期间的产能供给端却是向下的:全球供应链失衡,产能跟不上,物流运输受限;同时,俄乌冲突造成能源、农产品、金属原材料等短缺。
需求向上、供给向下,同时货币印发速度超过产能增加速度,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持续上升,最终推高所有工业品价格。
据统计,跟疫情之前相比,美国市场的塑料价格上涨71%,欧洲市场上涨112%,美国的钢铁价格上涨76%,欧洲更是上涨184%...
在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推动下,整个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自然都会受到波及,结果导致全社会通货膨胀,物价普遍上涨。
而且当通胀超过一定范围,就会上升为“通胀螺旋”:物价上涨,导致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又导致物价继续上涨。看上去收入和支出都在涨,但大部分人的收入增速都不及支出,会变得难受。
这二十年,国家和少数先在一二线城市的买房者,通过房价暴涨这个特殊的收税手段,实现了一次财富的隐形转移。
那,为什么国内PPI没有向CPI传导?
在中国,民生物资由国家垄断管控价格
粮食、能源都属于国家调控范畴内。虽然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很高,但我们国家与伊朗、俄罗斯国签订的都是“长协”,油气相对便宜,进口成本没有被疫情和俄乌冲突危机过度推高。
居民债务杠杆高,需求收缩,价格无法向下传导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两座大山:供给冲击、需求收缩。而需求收缩的重要原因是居民债务率高企,需求受到抑制。
疫情期间,大部分家庭开始节俭生活,消费欲望降低。这造成PPI走高,也就是生产成本走高,但终端产品价格却没法涨,因此涨价就消费力就更低了。
这样一来,企业加大信贷投资扩产的欲望没有了,这也是我们国家前段时间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但是资金大多沉淀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的重要原因。
利息低了,钱供给多了,市场却不需要,一直在金融系统内部来回拆借,而真正有需求的实体经济又风险太大,银行不敢放贷,最终资金低效空转。同时,这也是通胀低的原因之一,放水多,货币供给量大,但没有真正到市场上变成产能和消费,只在金融系统内部来回流动。
国家财政发力,打造新货币蓄水池—新基建、新能源
在全球信贷货币体系下,各大主要经济体货币供应量都在增加,前面之所以不发生通胀的原因就是产能在增长或国内蓄水池把放出来的货币给吸收了。
之前我国主要靠房地产和老基建吸收。但现在国内地产行业正处于下行阶段,而老基建也是通过绑定房地产和土地财政得以推进的。所以现在老基建和房地产这两个蓄水池都不能再用了。
股市的话,在美元加息和金融管制下,暂时也不适合成为新蓄水池。
为打造新经济增长极,同时替代老基建和房地产成为新货币蓄水池,产业链足够长、市场规模足够大的也就只有新基建(特高压、光伏、风电、东数西算等)和新能源(主要是新能源车产业链)两个领域。
近年来,国家频频出台各大政策支持新基建和新能源的发展。在这两个蓄水池的作用下,这些领域的研发和产业链建设吸走了大多数货币。
国内制造产业链齐全
首先,中国制造业强大,全业态生产链足够全,可以用工业品换基本物资,能够将原材料上涨给消化掉。而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大量基础工业产品依靠进口。
疫情期间全球工业制造产能沦陷,中国开始供给全球需求,巨大的贸易顺差带来大量外汇。手握大量外汇,我们便有资本在全世界寻找较为合适的资源,把价格压下去。这样一来,在进口方面我们也有了一定议价能力,可以更好地控制住输入性膨胀。
而越南,疫情之后越南也承接了不少西方国家日用消费品和轻工业产品订单,外贸总额增长非常快。可由于产业链不齐全,需要进口大量组装材料,容易受到其他国家产品价格浮动和物流的影响,也出现了贸易逆差。
越南5月货物进出口逆差17.3亿美元,债务规模与外汇储备严重倒挂。在美元紧缩周期里,经济脆弱性暴露无遗。同时,逆差越大,输入性通胀也就越高。
盈亚证券咨询免责声明:本文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